25個行動,焦慮再見!



時間管理:永遠跑在Deadline之前!
1  養成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習慣
有些事情一旦決定就無法回頭,即使能挽回,也得花數倍力氣調整,時間耗掉大半。
「第一次就做對」是一種「預防」的心態,只要事前多花時間溝通,想清楚再動手,確立對的方向,若事後需要調整,就不會太過離譜。
2  掌握工作的輕重緩急
工作時間的運用要非常有效率,關鍵在於是否掌握了一天工作的「輕重緩急」,而非「先來的先做,後來的後做」。
所謂「輕重緩急」,可依「緊急」、「重要」的程度,分為4個象限。首先,你得優先完成落在「重要且緊急」的事項,其次,想過一個有效、規律的生活,你必須在「重要不緊急」的第2優先象限中,放較多比例的時間,因為它強調「計劃」與「預防」,容易助你成功。
若你發現自己常被第3象限「緊急不重要」的瑣事所困,你需要學會對不重要的事情說「不」,若第4象限「不重要不緊急」的項目花掉你太多時間,代表你不清楚想要什麼,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設定。
3  「前半主義」法
既然排出了工作的順序,日本效率專家松本幸夫在《戒掉你的加班病》書中提醒,你除了得為每個任務定出時間限制,還得奉行「前半主義」:「在時限的前半段就提前完成大半的工作。」

 例如,時限是「一天」,請在中午前提前完成;時限是「一週」,請在3天內提前完成,更長的時限,亦是以此原則類推。

 一旦你逼著自己在前半期提前完成大半的工作目標,後續不僅有充分調整的空間,心情也會比較輕鬆,更容易獲得主管正面評價。

4   一日之計在於「昨夜」

 為增進工作效率,縮短進辦公室的「熱機」時間,前一晚就該訂定隔天計劃。每晚睡前,不妨將明天要達成的目標記下來,按重要程度編順序。隔天一早,即可馬上著手第1個目標,達成後再繼續實現第2個目標,一路堅持做下去。

5招 每天提早2小時上班

 日本時間管理專家高井伸夫在《早上10點以前搞定工作》書中建議,早上1小時工作效率可抵下午的23個小時。因此,不妨往前挪兩個小時,早上7點進辦公室,既可避免通勤塞車之苦,還能保有晨間不受打擾的時光,專心思考一天的工作,效率更佳。

6  活用零碎時間

無論是會議或業務拜訪,難免有等待的零碎時間,不妨趁空檔打個電話,擴展人際關係,反覆翻閱行事曆,以免遺忘小事或約會,或在隨身的小記事本,即興記錄一些想法,把握這個做計劃、企劃的好時機。

7  阻擋不必要的干擾

「專注」是忘卻壓力、發揮高效率最好的辦法。工作中途遇到干擾時,例如當老闆突然交辦事情,或有臨時會議召開,若非迫切到非得馬上執行,不妨請求給予短暫時間,將手邊事項收尾,以免回頭又得曠日廢時。
另外,對於電話與電子郵件,不妨依公私或對象的重要性,在繁忙之際做一區隔,以減少不必要的干擾。例如,你可以申請2個行動電話號碼或不同的帳號,以管理回覆的時機,好留出塊狀時間,讓自己能專心處理要事。

8  用「異類組合法」增加幹勁

 在訂立工作計劃時,松本幸夫認為,要提高工作效率,可藉不同類型的項目交替組合,避免同一工作聚焦太久,產生慣性疲乏。

 他建議,可以在「上午」和「下午」進行完全不同性質的工作內容,例如,上午用頭腦,可以開會、蒐集資料,下午動身體,以會見客戶為主等。

9  重要的「準備時間」不可省

 松本幸夫發現,很多人為了省時,矯枉過正地把有助於工作效率的「準備時間」都省略掉,譬如,「簡報前的預演」、「開會前與跨部門主管簡單會前磋商」。

 事實上,這些簡單的步驟,不僅能讓會議更為順暢,因磋商有了初步共識,還能避免會議過度冗長,或再三召開,浪費大家時間。

 目標管理:以專案管理管好你的工作!

10  明確取得老闆的書面指示

 如果老闆交派給你任務,只有口頭說明,卻沒有太多指示,此時不妨以一個「專案負責人」的角色,試著明確取得老闆給你的承諾,例如經過他核准的企劃書,否則光靠口頭說明,容易對結果產生認知上的差距,埋下衝突的種子。

3招解決現代焦慮

要解決現代人的煩惱、焦慮,就需要去改變我們面對壓力的方式。

1.認識壓力公式
鄭石岩教授在多年的諮商經驗中發現,人的壓力,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現,壓力=負載÷自我功能。負載等於是卡車上所載的東西,自我功能就好像這部卡車的承載能力。如果上面負載的東西並沒有增加,可是你現在很難過,這就表示有幾個可能,一是你的自我功能減弱了,一是你在上面加了太多別的東西、太多垃圾。
例如,在辦公室跟同事處不好,回家後跟家人處不好,這些壓力、這些情緒,全都加到工作上去,就變成垃圾負載。這些衝突、情緒,其實跟你的工作並沒有關係,但都全部被加到你的工作裡面去。

2.減輕垃圾負載
對於這些人來講,鄭石岩教授並不主張馬上把他們原來的主題負載減少,要減少的是他們的垃圾負載。根據這個壓力公式來分析,鄭石岩教授為那位女主管開了三個處方。
第一個處方是運動,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腦內啡,使人的心情變好。
第二個處方,是儘量表現出開心的樣子
。鄭石岩告訴那位女主管每天進辦公室前,就深深吸一口氣,裝一裝,假裝高興,感覺自己的胸口鬆開,把眉毛揚一揚,振作起來,再走進辦公室,並且要記得跟人打招呼。鄭石岩解釋,一旦你經常這樣作,行為影響情緒,人真得會變得比較快樂。

第三樣處方,就是笑。因為笑的時候可以按摩內臟。而且笑的時候,通常都會深呼吸,也會刺激身體產生令人舒服、愉快的分泌物。

 幾個星期下來,這位女主管真的有很好的轉變,她保持運動,心情也變好了,也不再有辭職的念頭了。

羅琳:失敗,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

六月,莘莘學子邁入社會的季節。到底前途會怎樣?能不能實現夢想?
人人都希望自己像哈利波特,用魔法棒一指,就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與未來。都希望自己口念魔咒,就可以度過難關、一帆風順。
六月初,《哈利波特》的作者羅琳(J.K. Rowling)卻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,對像電影中從魔法學校畢業,走入社會的一群小魔法師說,「失敗,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。」
而「想像」進入他人生命處境的能力,才是發揮自己一身法力的泉源……。
***
事實上,為準備今天上台演講,我搜索枯腸地問自己,若我是畢業生,今天最想聽到什麼?以及,我大學畢業二十一年來,最大的學習是什麼?
答案有二。首先,在諸位歡慶自己學術生涯告一段落的今天,我想跟各位講講「失敗的益處」。其次,在各位跨進社會「現實生活」之前,我想提醒「想像力的重要」。
回想二十一年前,我的大學畢業典禮,對我現在這個四十二歲的人來說,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當時,我心中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寫小說,但我出身貧困,沒上過大學的父母,卻認為我滿腦子的想像,雖有娛樂價值,卻對還貸款、存退休金,一點用都沒有。
今天我自己當了父母,才體會到當時他們的心情。他們一生貧窮,我畢業後也跟著進入貧窮,真的不好受。因為貧窮衍生出恐懼、壓力,甚至沮喪,在每天的日子裡加添著千百種細微的羞辱、辛苦。靠自己爬出貧窮的深淵,雖是值得驕傲的經驗,但只有傻子才真希望經歷。
但當時的我,不怕窮,怕的是失敗。
我不會因你們年輕、聰明、教育程度高,就以為你們這輩子一點苦都沒吃過。但是,憑你們是世界最高學府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來看,你們應該是一路走來都還順遂的人。
你們對成功的想望,應該跟你們對失敗的恐懼一樣巨大。說真的,你們對失敗的體驗,可能跟平常人對成功的體驗一樣少。
失敗與自由
最終,我們都要面對如何定義失敗。因為這個世界真迫不急待地要塞些標準給你,讓你覺得自己一敗塗地。我畢業後第七年,就經歷過一次「巨大」的失敗。當時,我短暫的婚姻剛結束,沒工作、單親撫養孩子、窮途潦倒,差點就流離失所。我父母當初對我的擔憂、加上我自己對自己的擔憂,一併壓來,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敗
那真不是件好玩的事,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時期,前途一片渺茫,也不知眼前的黑暗隧道還要走多久。這是為什麼我要談失敗的報償。因為,人在失敗時,我們被扒得一乾二淨,我必須停止假裝自己除了眼前的自己,還有任何其他層次的我。眼前唯一能做的,就是生存,最重要的事。當時若有任何其他希望,我也不可能專心投入我相信自己唯一能做的事。
我有一種自由,因為我最大的恐懼已經過了,但我還活著,並且身邊還有個深愛的女兒陪我,有台老打字機、跟一個夢想。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重建之路。
失敗,讓我有種內在安全感,是以往通過所有考試都沒經歷過的。失敗,讓我學會認清自己,讓我發現自己有堅強的意志、有不錯的紀律、有一群真的朋友。
從失敗中學到的智慧、堅強,會增強你未來生存的能力。唯有經過考驗的自我、關係,才是真的;也唯有經過苦難贏得的價值,才值得珍惜。
如果時光能倒流,我會跟二十一年前的自己說:人生真正的快樂不是我擁有了什麼東西、成就。你的文憑、履歷表,不代表你的人生,儘管許多比你老的人告訴你他們是。生命不簡單、複雜,且完全不可控制,愈早看清這個真相,你的生存能力就愈強。
想像進入別人生命的能力
今天要講的另個主題是想像力。我要說的不是創新、發明的想像力,而是能設身處地理解他人,甚至是想像出我們完全沒經歷過的處境、遭遇的能力。
我在創作《哈利波特》之前,學到最多經驗、也在後來小說創作中不斷用到的經驗,就是我畢業後在「國際特赦組織」倫敦總部工作的經驗。那份工,是我二十幾歲時房租的來源。每天,我讀到從獨裁國家匆匆寫下、偷渡出來的陳情信;看到絕望家屬寄來無故失蹤人口的照片;整理受虐犯人的自白與照片。我的同事,多半都是之前被關過、失去家園的政治犯,只因他們堅持跟政府不同的獨立觀點。
除了苦難,這份工也讓我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。
國際特赦組織的工作,感召千萬本身沒受過監禁、折磨苦難的人,挺身為別人奮鬥。這種同情、同理心激發出的群體行動,真是驚人。這群自身飽足、安全的人,願意伸手救助素昧平生的陌生人,是我這輩子最有啟發性的經驗。因為,人類是這個星球上唯一不用親身經歷,就有能力學習、了解別人處境的生物。我們可以設身處地、想像別人的心思。
這種能力,像我小說中魔法的能力一樣,可正可邪。也就是說,人可以用這種能力去操縱、控制別人;也可以用這能力去了解、同情別人。
但也有許多人,根本不願去用這種能力。他們選擇留在自己舒適的經驗裡,對別人的處境從不好奇、也不想知道生長在別種環境的人在想什麼。他們拒絕聽從身邊牢籠裡傳來的嘶喊,拒絕知道、看到自己親身以外的受苦心靈。
你們──二○○八年哈佛畢業生中間,有多少人願意碰觸別人的人生呢?憑你們的聰明、努力、能力,不僅讓你們享有特殊的身分地位,同時也讓你們對世界有份特殊的責任。你們屬於當今世上稀有的「超級強權」,你們的政治選擇、生活方式,以及你們反對什麼、承擔什麼,影響都會跨越國界。這是你們的特權,也是你們的負擔。
希望你們運用這份特權,為世上沒特權的那批人說說話。要替他們說話,就需要我剛說過的那種「想像力」,你若能設身處地「想像」進入他們的生命,那麼未來慶賀你人生的,就不光是你的家人,而是千萬個你幫助過的人。
我們不需要魔法來改變世界,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備足夠的能量,可以「想像」進入一個更美好的世界。